本文也同步於我的AI筆記
1. 為什麼看這本書
之前看到這本書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我一直很想理解日本經濟的歷史,但一直沒有很好的閱讀材料,其二是此書作者引起我的興趣,本書作者為野口悠紀雄,他是日本前大藏省官員,也是在1987年成功預測泡沫經濟的經濟學家。
從他眼中看到的日本經濟史,我認為把它作為我第一本閱讀日本經濟史著作還不錯。
2. 這本書在說什麼
從本書作者的觀點,日本近代經濟體制來源於1940年的經濟體制,日本為了贏得戰爭,他們嘗試開始徵收個人與企業所得稅,並且一改過去發達的直接金融,改使用間接金融來控制國家的金融體系,因此他們透過修訂《日本銀行法》,其中第二條明定『日本銀行必須以達成國家目標為使命來經營』。
他們具體的表現是,透過國家銀行的力量,對金融機構貸款對象實施限制,只能貸款給軍需企業,且命令企業分紅不能超過一定比例,藉此讓直接金融式微,間接金融做大,以便政府操縱資金流向。
為了更好的統籌戰爭,日本把電力公司整併,統一為國策公司,這也是戰後九家電力公司的源頭,並且透過保護豐田與日產汽車,建立起自己的汽車供應鏈,並且整併電機產業,東京芝浦、日立與松下獲得扶持,鋼鐵產業也以官營鋼鐵廠為開頭,整併成為日本製鐵公司。
美國歷史學家John Dower曾說,日本大企業只有Sony與本田是完全誕生於戰後的大企業,這句話一點也沒錯。
這套體系在戰後,因為美國不統日本的民族精神與制度,導致其被日本政府利用其來維持戰時體制,並且進行改革,例如農地改革等。
所謂的日本式管理,也是形成於戰爭時期,日本式管理有二個特徵,其一是幾乎所有大企業都是在公司內部晉升,而非像美國一樣,是由專業經理人領導。其二是日本工會的特殊性,在日本的工會,重心並不是放在與資方抗爭,而是盡力協調勞資關係,以達成使命。這個體制在日本高速經濟增長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戰後,日本為了加速經濟復甦,政府首先拯救金融機構,在1946年拿20%的預算來支持銀行,防止銀行破產,接下來使用「傾斜式生產方案」,將稀缺的資源分配給煤炭、鋼鐵等重要基礎設施,這個佔財政預算比例非常高,例如1947年有25%預算就被用來支持基礎產業。
這樣傾斜式生產使得基礎產業迅速發展,也帶動日本國民生產毛額的增長,1946年日本GNP為4,740億日圓,到1948年已經來到2.66兆日圓。這也促使了日本產業轉型,在戰後初期,日本與台灣的工業領域一樣,都是以輕工業為主,而當時的企業主在商業思考上並不長遠,都是以自己業務生存為最終考量,因此日本政府透過傾斜資源,加速日本走向重工業,快速進行產業轉型。
此外,由於日本政府傾斜資源,也造成了非常大的通貨膨脹,1947年一度高達200%,這對日本當時反而不是壞事,因為日本特殊的房屋租金制度,地主不能隨便漲房租,工人的薪資因為通膨而急劇增加,然而租金卻非常難改,使得就地主階級迅速沒落,讓努力的人得以向上發展。
1950年韓戰爆發,帶來了大量的美軍需求,史稱『中國特需』,此一期間主要受到美軍支援韓戰需求提振,近一步帶動日本復甦。
而到了1954年,日本進入『神武景氣』,由於日本製造業持續成長,加上穩定的電力供應,使日本『三神器』開始普及,也就是黑白電視機、洗衣機與電冰箱。1958年開始,日本開始開放市場與外資,近一步迎來『岩戶景氣』時期。
在人才方面,1954年時,日本上高中比例僅為50%,上大學比例為10%,同一時期台灣的上高中為44%,其實與日本相當。在1955年,日本工業佔GDP 比重為34%,台灣為21%,日本高台灣一半。
整體來說,日本經濟奇蹟的起源,本書作者認為是1940年體制的一次成功,他認爲美國佔領軍總司令部對日本狀況一無所知,是日本技術官僚利用佔領軍的權利,實施了改革,這些官僚透過資金分配的方式,快速恢復日本的生產力,打好經濟高速成長的基礎。
1940年體制在戰爭時成立,目的是在於全面支援國家戰爭的經濟體制,在戰爭結束後,這個體制的目的便為增強經濟實力,特別是生產力。在實現這個目的的過程中,以官僚為核心的戰時體制發揮重要作用,引領日本經濟奇蹟的企業多數是在戰爭期間改組的企業。
作者認為日本經濟高速成長可以分為外因與內因,外因是指當時的時代對日本經濟發展特別有利,其表現在下面二點:
1. 技術方面的環境適合1940年體制,當時先進的領域以鋼鐵、電機、造船、石油等重工業為中心,這些產業都有助於大型企業利用垂直整合行管理來提升生產效率,因此經濟活動不以透過市場的合作,豻是主要以大企業內部的職能分擔為核心,此外,日本文化強調個人對集體的奉獻勝過追求個人利益的1940年體制,也在中間發揮了極大作用。
2. 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日本有利,日本當時為中等發達國家,薪資與歐美國家相比更低,因此低廉的勞動成本透過大量生產工業產品,佔領了先進國家市場。尤其當時具備大量勞動力的中國仍處於鎖國狀態,因此對日本處於非常有利的狀態,作者想像,若中國當時就改革開放,日本的經濟可能就無法提升。
而內因則是指日本的資金配給制度,政府限制銀行利率,同時又限制貸款方向,加上當時的銀行並非以營利為目的,因此可以將其應有的獲利以相對低利率的條件還給企業,使得民間企業得以在資金稀缺的年代獲得資源。這個狀況隨著民間企業在經濟高速成長的過程中,民間企業自己儲蓄持續提升而稀釋了銀行的重要性。
此外,日本的郵政儲金也在其中發揮作用,在日本,郵政儲金的歷史悠久,日本大藏省利用官方老人年金、郵政儲蓄資金,執行有計劃的政策性投融資,引導社會建設,例如公共住宅,向基礎產業提供低利貸款,補助生產率較低的小工廠與小企業等等。這個財政性投融資也讓日本政府不用依靠大量債務,就能做好基礎建設。
然而到了1980年代,這些『1940年體制』的優勢也逐漸凸顯其過時的情形,具體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1. 隨著人民有錢,企業儲蓄增加,企業開始能在資本市場籌措資金,不只是在國內市場,許多企業也能夠在海外發股發債,降低了間接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2. 企業的資金需求已經不再像高速成長期那樣旺盛,企業沒資金需求時,就會把錢存在大額定期存款,甚至由於大型企業在市場上發債利率還低於銀行的定存利率,使得企業開始進行此類『理財技術』,藉此套利。有些長期信用銀行為了因應此二趨勢,嘗試學習美國投資銀行做法,為企業提供各種直接金融的配套服務。然而卻未真正的實現轉型。
而真正的導火索可以說是日本證券業的陋習,在1970年代,日本證券業為了吸引客戶投資,多有『不賠本金』潛規則,也就是當日本的基金投資虧損時,證券公司會自掏腰包把錢償還給客戶,確保客戶不會虧損。這使得日本1989年日本央行升息後,加上伊拉克戰爭帶來全球景氣短暫蕭條,使得日本股市重挫,這一重挫導致了日本證券業長期的陋習開始連環爆發,產生了非常大量的不良債權,包括「東京協和信用組合」、「安全信用組合」以及更多家金融機構開始出問題。最大起事件為1998年日本長期信用銀行破產。長期信用銀行的不良債權高達6.9兆,加上此前青空銀行案,截至2003年底日本政府總共援助了11兆日圓,大約是2003年全年GDP的2%。
若從1992到2006年間計算,日本金融機構所吸收的不良債權高達97兆。
此外,日本的產業結構與經濟體制也不在適應新時代的需求。首先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大量廉價勞動力使中國製造崛起,其次是IT革命使得生產成本急劇下降,期大幅降低了資訊處理成本與通訊成本,一定程度消減了小企業與大型公司的距離,加上製造業從垂直整合轉變為水平分工,尤其是個人電腦行業帶起的水平分工浪潮,使得過去以垂直整合為核心的『1940年體制』逐漸不再適用。
作者認為,日本的經濟是因為「1940年體制」適合當時的日本時空背景,帶起了經濟奇蹟的時期,但如今該體制已經不是用,需要改革才能讓日本擺脫經濟的長期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