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作為一個音樂的外行人,因為Youtuber〈音樂家的無聊人生〉的介紹,特地在連假期間去衛武營看了高雄市交響樂團《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音樂會,這也是我第二次聽音樂會,上一次也是因為〈音樂家的無聊人生〉推薦《布蘭詩歌》而聽的。
我對音樂的基礎基本上等於0,所以本篇心得更像是紀錄我對於此次音樂會的感觸。
這次音樂會有四個蠻大的感觸,分別描述如下:
一、理解的轉譯
這次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奏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由作曲家理查・史特勞斯改編尼采的同名著作而成,描述書中主角從獨善其身到決心下山傳達真理,到對宗教、科學的質疑,最後到達超人的境界,並描述永劫輪迴才是世界上的真理,透過永劫輪迴的概念,敘述存在的意義。
我在這裡不想談尼采及其哲學本身,而是想談轉譯的過程。
這個交響曲事實上是一個有爭議的交響曲,有些人認為史特勞斯並沒有真正理解或完整詮釋尼采的想法,更像是他自己的想法。
當然,這不妨礙此曲成為史特勞斯代表作。
而這個現象也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詮釋權是在誰手上?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忽視本質的問題,例如我眼中的紅色與其他人眼中的紅色是否一樣?我認為的正義是否與其他人的正義一致?
在複雜一點,當我說出:「我理解你的想法」時,我真的理解對方的想法嗎?
在文學的領域,詮釋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文學上有流傳已久的「作者已死」的概念,簡單來說,作者寫出的文學作品之後,便對文本本身不具影響力,而是由「讀者」掌握詮釋權。讀者閱讀作品的目標不是還原作者本來的意思,而是嘗試在文本中建立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我粗淺的知識讓我覺得在音樂領域也蠻相似。作曲家 史特勞斯 透過他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理解,將其轉譯成音樂。而樂團指揮則透過觀察樂譜,吸收並轉譯成樂團的演奏。最後聽眾則透過音樂,嘗試還原或重新詮釋自己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想法。
整個傳導過程為: 原作(若有)→作曲家→指揮→樂團演奏→聽眾
這個傳導過程中,每一步都會扭曲或是增減《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意涵,而且更進一步的是,他轉變了述說的語言,由文字變成音樂,因此只有對文字與音樂,以及尼采哲學有理解的聽眾,才能真正去比對出兩者的差異。
這時候有趣的議題就來了,誰的詮釋具有權威性?是尼采原著、史特勞斯、指揮、樂團成員,還是聽眾?又或者討論權威性沒意義,因為作者已死。
雖然說作者已死,但不代表聽不懂的人也有能力詮釋這個作品。以我為例,若沒有〈音樂家的無聊人生〉幫助我科普音樂的一些術語,例如「動機」、「賦格」,以及事前告訴我整首曲子在說些什麼,我可能會完全不得其門而入。
不得其門而入的結果就是,我可能聽不出來這是一首關於《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樂曲,只會認為他有時候很滂薄,有時候很無聊很小聲。但反過來說,如果我只是依照〈音樂家的無聊人生〉的敘述,那麼這樣也蠻無聊的,因為等於我直接採用了他對這首音樂的詮釋,而不是真正產生自己的想法。
總結來說,內容的轉譯有趣之處在於,你可以說詮釋權全在讀者,但讀者又不能是完全白紙一張,然而若讀者不是一張白紙,就有可能陷入某種既定的思考框架之中,而不是擁有自己對作品的詮釋。
這在其他領域也非常常見,哲學、投資甚至物理學我們都能看到類似的狀況。
以哲學來說,維根斯坦提到要重估語言,正是因為語言侷限了我們思考的方式,但反過來說若我們不使用語言表述想法,乍看之下發揮空間廣泛,實則無從發揮起。
投資也是,同一個事實我們能看出不同的結論,又或者我們已為自己理解生意了,但實際上並不理解。舉例來說,許多研究員認為零售是一個簡單理解的行業,但真正在經營的人都知道,零售業是很難的生意,因為產品沒有差異,客戶最大的需求就是低價,低價就是最好的購物體驗,要做到這一點非常的難。
這樣的矛盾其實很有趣。
二、和諧的分工
相對於上次《布蘭詩歌》是舞團表演為主,這次的音樂會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整場就是看著樂團演奏,沒有其他視覺刺激。因此我很多時候眼睛在看這些成員如何分工的。
讓我蠻有印象的是最邊緣的成員,往往身兼數職,一下去敲鑼、一下又敲三角鐵、彈鋼琴等等,越核心的樂器則功能越單一。整場音樂會宛如一個和諧而完整的生物。這個音樂演奏是精心安排的,沒有任何人會脫稿演出。
有時候我會想,會不會這只是表象,其實中間有許多不和諧的地方,只是因為我不是行家,無法聽出其中不和諧的小失誤。又或者他們真的就是如此完美和諧。
我會這樣想,是我過去在研究企業的過程中,發現我們所聽所見的企業故事,都是創辦人一開始就知道要做什麼,切入的每個角度、每個決策都是對的,因此他會成功。但做研究員這麼多年之後,這種故事我大概都不會相信。
一個企業組織要一起往前走,哪怕外面再光鮮亮麗,裡面一定也很多摩擦、爭執、不效率。要幾百人的企業執行力像是幾十人的新創一樣高是不可能的。就不要說在執行力之前,是商業模式如何設計、如何定位客戶,這都會是高階經營層每天煩惱的問題。
因此要說Zuckerberg第一天就是要解決人類通信連接問題,那絕對是不對的,就我的認知,他最初的動機是要把妹。
帝王將相、歷史、哲學、心理學、生物演化等領域,只要拿起放大鏡,也都能發現表面和諧下,參雜著許多不和諧,不效率的存在。
因此回到音樂會,音樂會很可能是我看到最和諧的狀況,每個人在固定的時間定點演奏自己的樂器。
想到這裡,又讓我想回扣第一點,如果這些和諧只是執行,而不是思想上真正的有跟上,那麼可以說這些成員對這個曲子有真正的理解嗎?舉例來說,在樂團中拉大提琴的成員,是不是真正深刻理解尼采學說,才能彈出樂譜真正的意境,還是他們只需要在固定的時刻彈奏,就有相同的效果。反過來說,這個成員會不會其實不是沈浸於尼采的哲學,而是演奏的技巧上呢?我對此沒有答案,因為我不是演奏的成員,這些成員很可能也都有深入研究尼采的想法,因此能真正享受樂曲也說不定。
三、學習的動機與方法
延續樂團成員的議題,說實話我覺得這些樂團成員真的非常厲害,我自己即使理解一些尼采的著作,但也絕對無法談出如此美妙的音樂。這讓我想到學習的動機與方法。
許多學科如今的學習方式,都是先教導最小單位,在一部部堆疊起知識的高塔。
舉例來說,無論中英文我們從小都是先學習單字,再來是文法,最後才是寫文章,物理學、生物學、數學等等都是。我在就學時期對於這些學科的學習意義並不是很了解。一直到我遇到有興趣的整體之後,才有所改觀。
舉例來說,這兩年我都在讀物理學的歷史,我很想理解這個世界的組成,從最微觀到最宏觀。為此我重新拿起高中的物理學讀起,和N年前為考試而讀很不一樣,我知道我是想知道物理學最邊界的知識,想知道黑洞、量子力學如何運作。因此每當我克服一個物理公式或數學難題,成就感特別高,這是以前所未曾經歷的。
我在想,這些音樂家是如何開始學習音樂的,如何克服中間煩躁挫折的部分,到真正能演奏出這麼厲害的曲子。
對我來說,暫時性的答案是:如果有想要追求的知識邊界,在前往的路上會更有成就感,方法上也會更聚焦,而不是像義務教育那樣,為了學而學。
四、音樂的進入門檻
在我的人生中,音樂一度離我很遠(現在其實也很遠)。因為我並不理解樂譜的邏輯,或是說如何踏入這個領域。所以我很感謝〈音樂家的無聊人生〉幫助我走進音樂的世界。即使我不彈奏,也多少能聽懂他們的遊戲規則。
這其實蠻有趣的,現在許多Youtuber、教科書或是經典書籍都能幫助自己以較低的門檻走入一個領域,當然我們無法保證我們學習渠道提供的知識是對的,但至少有個入口,我覺得這很重要。
如果直接讀最難的東西,例如什麼都不會就想要學習交響樂,或是不會程式碼卻想直接挑戰寫手機遊戲,這種做法注定會失敗。
然而若有個行業內的引路人,則路途會順利一些。在進入這個學科或領域之後,可以自己重新閱讀經典書籍或想法,更深層的去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
這和投資研究很類似,當要研究一個新行業的時候,與其自己苦讀技術文章或書籍,不如去找5-10個業內人士問問,再回去讀書,效果會好得多。
此次音樂會讓我覺得自己很慶幸,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真的很不錯,我們可以透過網路、圖書館和各大出版社來降低或許知識的門檻,或許許多人認為現在的世界專精少數項目才是職業生涯上最好的選擇。但我比較喜歡蒙格的作法,理解世界上各個基本運作的道理,同時這也是我認為人生最好的活法,打開自己的視野,而非將自己陷於某個領域。
當然,專業還是很重要拉,但這更像是比例的問題,而不是1或0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