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史#2-李國鼎-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經驗-第二章《當前國際經濟關係中台灣的角色與貢獻》摘要
各國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從事國際分工,各自生產相對有利的產品,充分發揮資源潛在效率,從而提高各國生產總值。-李國鼎
為什麼讀這本書
近期開始讀早期台灣經濟發展史的相關人、事、物,其中李國鼎、葉萬安、劉大中、蔣碩傑有許多書籍與文章可以參考,然而在尋找資料圖中,有感於台灣這方面資料越來越難找,一來是這些書籍相對生硬與冷門,因此出版商已經倒閉或無意再版,這些人過去的政績都是台灣應該珍惜,應該像是一些投資大師或文學大師的書籍一樣,一出再出才對,然而如今距離台灣最近一次產業政策的1980年代只過去40年,相關資料卻已經非常難進入公眾視野,因此想做一個計劃,每天讀這些書籍的一個篇章或演講,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大家回憶起當年台灣如何從戰爭的荒蕪中創造奇蹟。
目前預計從李國鼎的14本叢書開始,每天一個章節,透過摘要與思考的方式,提供給大家一些思考,鑑於還是要尊重版權方(此書是從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取得,他們這類套書也已經所剩不多),所以不會提供原文。
第二章《當前國際經濟關係中台灣的角色與貢獻》摘要
事實上這14本書均是李國鼎過去在各個場合的演講與文章的集結。因此每一個章節都是獨立單篇,讀者可以當作是一個個單元劇來看。
Note 1. 此篇台灣經濟發展總論寫於1983年
Note 2. 參考數據
一、台灣成長與角色的轉變
台灣經濟現代化歷程從1945年開始,有正式計劃的經濟建設是在1953年,自1953年到現在(1983年),台灣的經季發展出現了兩種巨大的轉變:工業化與國際化。
1052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淨額比重為35.9%,工業僅18%,到1982年,農業比重已降至8.7%,工業則上升至43.9%。
台灣地區缺乏自然資源,工業基礎薄弱,技術水準與工業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因此需要大量輸入農工原料、機器設備與技術。
在工業化早期,欠缺出口實力,長期維持入超。在60年代以後,工業基礎逐漸茁壯,台灣憑藉著低廉而優異的勞力資源,在國際市場上取得優勢的競爭地位,扭轉了貿易逆差。
二、貿易與效率
貿易成為經濟成長的原動力,以一個幅員不廣,資源稟賦不豐的經濟而言,此種發展是十分自然的。
各國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從事國際分工,各自生產相對有利的產品,充分發揮資源潛在效率,從而提高各國生產總值。
在國際商品市場中,台灣出口產品勞力密集程度仍相對偏高,此一現象具有兩點意義:
1. 台灣勞力密集產品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能夠以比對手國更有效率的方法製造對手國所需的產品。
2. 面對公司日趨上漲,台灣必須正確了且經濟發展上比較利益條件的轉變,推動產業轉型的工作:從勞力密集轉向技術或腦力密集。此種轉型,一方面要努力建構一個是核心產業發展的基礎建設;一方面必須勇敢捨棄必須捨棄的產業,或將傳統產業加以蛻變。
三、資本與技術移轉
生產因素的自由移動,是資源效率提高的必要條件。與勞力相比,資本與技術兩種生產因素的移動十分便捷。
原則上,我們從比較利益的觀點出發,選擇最適合我們當前經濟發展階段與環境的適當技術。
資本與技術的移轉流動,與日漸增長的雙邊貿易一樣,以嚴密地聯繫了台灣與世界各國的經濟關係。
四、成功的經濟發展模式
台灣的經濟制度原則上把握自由經濟的精神,尊重私有財產與價格機能,鼓勵民間企業,政府除了創備一個優良的競爭環境,提供必需的公共財外,基本上盡量減少對民間經濟活動的干預。